首页
疾病病因
疾病症状
疾病检查
疾病诊断
疾病并发症
疾病治疗
疾病预防

每日一药生姜解表药6仲景药物学

作者:傅延龄 李家庚

编辑:经方全球同学会

生姜

  为姜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姜的根茎。其性味辛,微温。归肺、脾经。

  功效主治

  1.发散风寒

  生姜乃发散风寒、解表退热之常用药物。《伤寒论》大青龙汤主治表寒里热证,桂枝汤主治风寒表虚证,均取生姜辛温发散之力以散表邪。对此功效,历代均有较详细的论述。如《本经》谓服后可“出汗”;《名医别录》云其能“主伤寒头痛,鼻塞,咳逆上气”;《日用本草》云可“治伤寒、伤风、头痛”;《本草纲目》则曰“生用发散”。现今每以生姜加入散寒解表剂中治疗风寒感冒,颇有疗效。

  2.温胃止呕

  本品辛温,又具有温中和胃、降逆止呕之功。凡因胃寒呕吐,或饮停于胃而呕吐者,常为首选药物。如《金匮》泽漆汤、小半夏汤之治“呕吐,谷不得下”;橘皮竹茹汤之治“呕逆”;吴茱萸汤之治“食谷欲呕”、“呕而胸满”;旋覆代赭汤之治“噫气不除”;生姜泻心汤之治“干噫食臭”,均取其温胃止呕之功。分析仲景用姜,凡用于温胃降逆止呕者多用生姜,如小半夏汤;通阳化饮止呕、散结每用生姜汁,如生姜半夏汤;温中补阳,和胃止呕则用干姜,如半夏干姜散。姜善止呕,后世论述颇多,如《名医别录》日可“止呕吐”;《药性论》云其“治中焦呕逆,不能下食”;《本草从新》亦有“姜汁……治噎隔反胃·一煨姜,和中止呕”之说。又如《千金方》说:“姜为呕家圣药,盖辛以散之,呕乃气逆不散,此药行阳而散气也。”可谓见地之论。

  3.温中化饮

  生姜辛温又可化饮祛痰。《名医别录》称其可“去痰行气”;《药性论》谓之可“去水气满”,即是指的这等功效。考仲景真武汤治疗少阴阳虚引起的水邪泛滥,生姜泻心汤治寒水停留胃院引起的痞满证,越婢汤之发越水气等,用生姜均取生姜温中化饮除痰之功。综观仲景所制温化寒饮诸方,如小青龙汤、苓甘五味姜辛汤多用干姜组方。

  4.温肺止咳

  《金匮》附方生姜甘草汤主治“肺疾、咳吐痰涎不止”,即取其温肺止咳之功。仲景以生姜止咳组方甚少,后世对风寒犯肺之咳嗽则用之较多较广。如《名医别录》云其可治“咳逆上气”;《药性论》曰可“下气”、“生与干并治嗽”,即是指的这等功效。

  5.和解药毒

  《本草拾遗》云:“汁,解药毒”;《日用本草》曰:“解菌蕈诸物毒”;《本草纲目》谓其“解食野禽中毒成喉痹”。说明生姜解毒作用已被历代医家实践所证实。分析仲景所制小半夏汤、半夏加茯苓汤、生姜半夏汤等方,即取生姜解半夏毒,又可发挥姜夏协同作用。又由于本品功可温经散寒,走而不守,仲景每以之加人小建中汤、黄芪建中汤中,治疗“外证身体不仁,如风痹状”;当归生姜羊肉汤治“寒疝腹痛”、“胁痛里急”、“产生腹中病痛”,以达散寒温经止痛之目的。

  用量用法

  仲景用生姜者共68方,可见生姜运用之广泛。

  1.用量

  量最大者为生姜半夏汤和当归生姜羊肉汤,均用1斤,约合今用g;最小用量为排脓汤,用1两,约合今用3g。现今一般用量为5~15g。

  2.炮制

  一般切片入药,也可取汁用之。《伤寒论》37方中,标明切者有34方;《金匮要略》中用姜汁者2方。现一般发散风寒者用姜片;痰涎壅盛、胃失和降之呕吐者,用姜汁或焖姜;脾胃虚弱,水湿泛滥者用姜皮。

  3.用法

  仲景多以切片入煎或取汁人药。现一般也切片人药煎服,或取汁服用。

  使用注意

  1.本品辛温,凡阴虚内热及热盛之证忌用。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云:“内热阴虚,目赤喉患,血证疮痈,呕泻有火,暑热时症,热哮大喘,胎产痧胀及时病后、痧痘后均忌之。”

  2.心气虚者忌用。梁代陶弘景谓生姜常用“伤心气”。肺热阴虚之证亦忌之。

  3.目疾、痔疮患者忌用。《本草纲目》谓:“食姜久,积热患目”;《本草求真》亦说:“生姜气味辛窜,走而不守……但积热患目及热成痔者切忌。”

  药理研究

  含挥发油,油中主要为姜醇、姜烯等。又含辣味成分姜辣素、姜酮等。对呼吸和血管运动中枢均有兴奋作用,能增进血液循环,促进发汗。姜辣素对口腔和胃黏膜有刺激作用,能促进消化液的分泌,增加食欲,并具有保肝利胆、镇吐抗炎等作用。姜汁在试管中有杀灭阴道滴虫的作用[1]。

  临床应用

  1.重症呕吐

  将生姜片敷于内关穴,并以伤湿止痛膏固定,治疗重症呕吐10余例,有良效[2]。

  2.十二指肠溃疡

  用鲜生姜50g,洗净切碎加水ml,煎30分钟,每日3次,2日服完。治疗数十例胃、十二指肠溃疡患者,服药后能使胃痛减轻或消失,泛酸、饥饿感亦好转,便秘及黑粪转为正常,食欲增加,但多不能根治,易复发;部分患者有较长时间的胃部堵塞感[3]。

  3.痢疾

  鲜生姜75g,红糖50g,共捣为姜糖糊,为1日剂量,分3次服。观察50例,疗效优于自拟芍药汤、合霉素两组[4]。

  4.预防晕车

  将5分钱硬币大小之鲜生姜片在乘车前贴于内关穴(男左女右),再用胶布、绷带或手帕固定。观察39例乘摩托车晕车者,结果38例未发生晕车现象[5]。

  5.遗尿

  生姜30g捣泥,炮附子6g,补骨脂12g,共研细末,合为膏状,填入脐中,用无菌纱布覆叠固定。共治下元虚寒的遗尿患儿25例,痊愈20例,显效3例,无效2例[6]。

  6.急性附睾炎

  取肥大老生姜,用清水洗净,横切成约0.2cm,的均匀薄片,每次用6~10片外敷于患侧阴囊,盖上纱布,兜起阴囊,每日更换1~2次,直至痊愈为止。20例于敷药第2天自觉坠胀疼痛及触痛减轻,第3天有14例痊愈,第4天痊愈10例,4例在敷药后5天痊愈。平均治愈天数为3~7天[7]。

  7.烟虫性肠梗阻

  生姜g(儿童酌减),榨取姜汁调蜂蜜g,顿服或半小时内频频服完,1~2次/日。治疗64例,解除梗阻有效率为96.8%,驱蛔有效率为61.3%[8]。

  8.胆道蛔虫症

  生姜~g,去皮取汁,加蜂蜜60~g,顿服,2~3次/日,小儿酌减。结果:有效(服1~3次痛止)98例,无效4例[9]。

  9.风湿及类风湿关节炎

  ①干姜50g,苍术10g,当归15g。按此比例配方,研末,过筛,将药末用95%酒精调成糊状,外敷于疼痛最明显处。用敷料、纱布固定。然后用装有两只60~瓦白炽灯泡的灯箱外烤,灯泡离敷药部位6~9cm。每日1次,每次约20~40分钟,经3~45次治疗后,痊愈16例,显效1例,好转3例[10]。

  ②将鲜姜制成注射液穴位注射,选穴:上肢选外关、曲池、手三里、至阴、肩髃;下肢选足三里、外膝眼、阳陵泉、血海、环跳。可交替使用,每日或隔日1次,7次为1疗程,间隔4~7天后可继续下一疗程,观察例,有效例[11]。

  10.儿童髂关节滑膜炎

  将生姜g,辣椒1个切碎,取大粒食盐g,用铁锅武火拌炒姜盐辣椒,烟后加人适量食盐,炒至稍焦,装布袋中热敷使用。患儿俯卧热敷臀部、仰卧热敷腹股沟各20分钟,敷药凉后加温再用,每日2次。本组9例,经2~4日治疗均获愈[12]。

  11.脂溢性皮炎

  取鲜姜g,捣碎,布包,拧出姜汁。治法:先用10%盐水洗净患部,擦干,再用棉签蘸姜汁反覆涂搽患处。姜汁用完为止。每周1次,一般2~3次即愈。局部有感染者,可服复方新诺明1g,日2次,连服5日,炎症消失后,采用姜汁搽[13]。

  12.急性炎症

  仙人掌20g,生姜10g。将仙人掌、生姜洗净,去刺去皮,共捣烂呈稀泥状即可应用。将仙人掌姜泥均匀地摊铺在塑料薄膜或凡士林布块上,外加敷料,贴敷在发炎部位,用宽胶布沿周边固定,使其保持湿润状态。每日换药1次。结果治疗急性淋巴结炎29例,急性乳腺炎21例,急性腮腺炎14例,痈肿12例,外伤性肿块6例,共82例,全部治愈,其中5天内治愈76例[14]。

  13.白癜风

  以生姜片擦患处,至局部皮肤知热为度,日3~4次,一般连用2~3个月,效果确定[15]。

  14.牙痛

  先取生竹叶煮熬成浓汁后,将生姜捣碎入内,煮沸过滤去渣,再煮沸,徐徐投人白盐拌匀熬干,取出药层,研为细末,与苍耳子仁末和匀备用。凡牙痛均可取少许搽抹患牙,日3次。每次搽抹数遍,一般2次痛止,至多10次必效。若5次不效,取灯心沾香油点燃后,在耳尖处烧一下(左牙痛烧右耳尖,右牙痛烧左耳尖),最多3次,均可告愈[16]。

  15.水火灼伤

  将生姜捣烂揉汁,用药棉蘸姜汁敷于患处,能立即止痛,已起泡红肿者,能消炎退肿,消水泡;水泡已破者,敷之亦无刺激。灼伤轻者,敷药1次即可,严重者可不时注人姜汁,保持湿润36小时,即可停药,本法治~例,均获效[17]。

  16.其他疾病

  对呃逆、小儿风寒、肺炎、腹泻有一定疗效[18,19]。

参考文献[1]月吕广振《中药学》,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,:26;

[2]孙伯琴《新中医》,,(12);24;

[3]王浴生等《中药药理与应用》,人民卫生出版社,:;

[4]任克恭等《山东医刊》,,(6):29;

[5]播绍逢《大众医学》,,(9):7;

[6]纪延龙等《江苏中医杂志》,,(2);

[7]周迎宽《江西中医药》,,(2):6;

[8]李育章《湖南医药杂志》,,(3):2;

[9]聆柳生《广西中医药》,,(6):15;

[10]陈兆新《江苏中医》,,(4):27;

[11]陈忠鉴《赤脚医生杂志》,,(11):13;

[12]耿林森《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》,,(2),14;

[13]纪同华《四川中医》,,(5);30;

[14]卫田江等《中西医结合杂志》,,10(8);;

[15]李玉《浙江中医杂志》,,(3):97;

[16]程爵棠《上海中医药杂志》,,(7):34;

[17]蔡良平《新中医》,,(2);22;

[18]祁琢《浙江中医杂志》,,(2);68;

[19]吕秉义《新中医》,5,(5),6;

本文摘自《张仲景医学全书·张仲景药物学》第2版(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)年1月第2版

尊重版权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

这是一个全球中医人学习经方的平台

  经方,即医圣张仲景所著中医经典《伤寒杂病论》中之方。学习经方,可接受辨证论治原则的训练,认识中医学的本质特征,了解疾病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,学习仲景理法方药的应用,明方剂之源、方剂变化的方法与策略,领会中医的医学认识方法,训练中医的思维。

请您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殿风病
呼和浩特治白癜风最好的医院
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bvrbw.com/jbbfz/1174.html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 没有了